9游会1月号山西晚报封面故事丨冬奥会上的山西面孔

  行业动态     |      2023-11-15 19:17

  9游会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进入个位数,关于冬奥赛场内外、台前幕后都成了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尤其是当冰雪与新春交融在一起,“冬奥味”已经越来越浓了。

  在本届冬奥会上,山西在参赛选手、技术官员、体育科研、志愿者等方面,都贡献着一份“山西力量”。在奥运大家庭中,他们是冬奥会“全流程”中的一分子,他们参与、见证,他们的2022年注定不平凡,有故事。

  1月27日晚,《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了“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山西运动员苏翊鸣,将代表中国参加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的比赛,他也是山西唯一参加冬奥会的运动员。

  在北京冬奥会上,苏翊鸣将于2月6日在张家口赛区的云顶滑雪公园参加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的比赛,这将是这名滑雪小将的冬奥会首秀,于2月7日进行决赛;2月14日、15日,苏翊鸣将在北京赛区首钢滑雪大跳台再次登场,参加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的争夺。

  2021-2022赛季,苏翊鸣表现抢眼。2021年12月5日,苏翊鸣获得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美国斯廷博特站冠军,同时获得世界杯总冠军,创造历史地成为中国首位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冠军得主,为中国冰雪创造了历史!

  在今年1月初进行的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世界杯3站比赛中,苏翊鸣分别获得第六、第七、第十名的佳绩。尽管苏翊鸣在坡面障碍技巧项目上的表现不如大跳台那么亮眼,但他在近半个多月连续3站的坡面障碍技巧世界杯比赛中全部闯入了决赛,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在北京冬奥会上,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和大跳台这两个项目共用一个席位,参赛选手必须在这两个项目上同时兼项,每个代表队最多可获得男女各4个参赛席位,这两个项目总共有男女各30个参赛席位。

  2022年1月19日,国家体育总局官网上公布的《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项目北京冬奥会参赛运动员选拔办法》中提到,“根据国际奥委会和国际雪联要求,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需要在2019年7月1日至2022年1月16日之间,在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两个项目各获得一站世界杯或者世锦赛的前30名,并且需要在2022年1月17日公布的国际雪联积分表中具备至少50分国际雪联积分。”

  根据国际雪联更新的奥运积分排名,苏翊鸣成为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和大跳台项目上唯一一位超过奥运积分入围线分排名男子奥运积分榜的第26位,除去排在他前面的美国队和加拿大队的超额选手,苏翊鸣以第23顺位超过奥运积分入围线。由于另一位中国选手杨文龙仅积17分排名男子奥运积分榜的第84位,在替补区的排位非常靠后,这意味着中国队将只有一人能够出现在北京冬奥会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和大跳台比赛中。

  早在2019年“二青会”上,15岁的苏翊鸣就代表山西参赛获得两枚金牌。2019-2020赛季,苏翊鸣在全国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锦标赛暨“十四冬”资格赛中夺得两个项目的冠军。凭借不断奋进、突破自我的精神,苏翊鸣多次为中国单板滑雪项目创造纪录:陆续完成了中国首个三周空翻转体1620度、反脚外转五周1800度动作,2021年10月完成了单板滑雪史上首个内转转体1980度高难度动作,成为世界首个完成该动作的运动员。今年1月22日,苏翊鸣凭借这个高难度动作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除了在动作难度上不断提高,苏翊鸣在赛场上也开始屡创佳绩:2021年3月,在全国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锦标赛”和“冠军赛”上,苏翊鸣夺得两个项目4枚金牌,创造了山西选手在冰雪项目全国赛场上的最好成绩。同年12月5日,这个17岁的小将首次进入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决赛即夺冠。

  值得一提的是,苏翊鸣在2020年7月获得2019“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称号。该活动由省文明办指导,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山西晚报承办。

  出征冬奥会前,山西省冰雪运动中心主任黄海宏嘱托苏翊鸣:要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力争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为省添彩!

  作为社会关注度最高、传播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成为集体育精神、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于一身的世界级运动盛会。在距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一周之际,山西晚报正式吹响了报道冬奥会的号角。近日,作为北京奥组委注册记者,山西晚报记者李霈霈将奔赴北京,深入冬奥会一线场馆全程报道。

  经过6年的筹备,有太多人期待这场冬季的奥运盛会,除了等待4年的运动员,也有传播奥运会的记者。调查显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90%的人增加了媒体的接触时间。而在冬奥会尚未开始的2021年,就有75.4%的中国网民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冬奥会的信息。媒体,在奥运会期间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

  2008年奥运会期间,山西晚报向北京前方派出了6名记者,全彩印刷《骄傲》特刊,总计推出版面488块,采写稿件313篇。

  2022年冬奥会前,山西晚报从倒计时30天起推出了预热专版《冬奥来了》,在倒计时一周之际推出“封面故事”专题报道《冬奥会上的山西面孔》。在冬奥会期间,山西晚报将与官方APP、官方抖音号“山河视频”、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矩阵,同步推出“线上+线下”的全媒体报道,开设专栏《冬奥·霈霈遇见》《冬奥裁判日记》等。

  继2008年夏奥会后,北京又将举办冬奥会,成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值得一提的是,山西晚报记者李霈霈曾是2008年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记者,此次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MMC)记者,是山西参加北京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双奥记者”。

  “时隔14年,媒体环境和报道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注意到,北京冬奥会场馆媒体中心全景导览系统半个多月前已经上线,虽然还没有去冬奥会现场,就已经可以在家里通过鼠标的滑动,实现自由选取视角在各大场馆‘漫游’了,运动员比赛区、媒体采访区等如身临其境,为全球记者在出行前提供了重要信息的可视化服务。”山西晚报记者李霈霈说。

  据了解,北京冬奥会将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为注册媒体提供“媒体+”专线通讯、无线电频率、远程同传、无障碍网络等,确保电视转播和新闻报道的顺利开展。正如北京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部长徐济成在23日新闻发布会上所言,“每一届奥运会,媒体报道都会呈现新的角度、思想和视野。新技术的发展,能激励更多年轻人从事媒体这一行,媒体呈现的报道结果也是焕然一新!”

  “北京冬奥会是老冰雪人一生的期盼!冰雪运动在中国必将生根、开花、结果、繁盛!”中国第一代冰球名将王应辅说。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拉开帷幕之时,该书应时而作,为我们奉献了时代奋进的凯歌!”中国第一位全国滑雪冠军单兆鉴说。

  这是两位耄耋老人、中国冰雪界的元老人物,对一本即将诞生的新书的寄语。此外,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杨扬、中国雪上项目首枚冬奥会金牌获得者韩晓鹏、中国短道速滑历史上第一个三冠王王濛、夺得中国速度滑冰冬奥会首金的张虹,这些亲历冰雪运动的体育人,都对这本“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数代冰雪人的奋斗与梦想”的书籍,表达着感谢与期待。

  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冰雪中国》,是一部讲述我国冰雪运动70年发展历程的报告文学。与市面上已经出版的围绕冬奥会办赛筹办、运动员备战、冰雪项目科普以及绘本等此类图书不同,《冰雪中国》用温暖的笔触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冰雪运动事业背后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典型故事和取得的成绩,勾勒出中国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崇高感人的爱国精神。全书分为八个篇章,讲述了冰球、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冰壶、自由式滑雪和其他雪上项目的精彩往事,以及介绍我国筹办冬奥会以来的重要事件及办会理念。

  身为《冰雪中国》的责任编辑,崔璨用这两句话概括了这本书的内核。作为一个从事冰雪运动人员的家属,崔璨经常从爱人那里听到关于冰雪运动的话题,加上中国即将第一次举办冬奥会,她便想到了这个选题。“领导也非常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

  此时距离冬奥会开幕不到一年,寻找作者成了最急迫、也最困难的一件事。崔璨首先在本省找,但体育类的报告文学不好写,需要作者同时兼具文学素养与很强的体育专业性。要找到这样合适的作者,很难。

  “这里找不到9游会,就去北京找。”爱人给崔璨出谋划策。通过杨扬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立的专项体育公益基金“冠军基金”的牵线,崔璨认识了曾任国家短道速滑队领队的杨占武,“杨老师是非常有情怀的体育人,听说我们想做这样一本书,非常支持,并且很快就把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历程中他觉得比较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列了一个时间线发给我们。”

  而通过杨占武,崔璨终于找到了这本书的第一作者艾田。艾田本名王向娜,是中国体育报的记者,对于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历史十分了解。“作者不仅是事件的亲历者,同样有着深厚的冰雪情怀。我们一拍即合。”崔璨说。

  从去年5月签订出版合同到10月,作者陆续交稿,这期间,责编与作者一直沟通与修改。原本最后一章的内容为运动员祝福语,较为单薄,崔璨表达了不同的想法:“前七章是讲各个冰雪项目的故事,最后一章要以北京冬奥会来收尾。新中国成立以来,冰雪运动发展了70多年,终于我们有能力去办冬奥会了,以此收尾是对整本书的一个升华。之后作者又重新写了两万多字,最后大家都挺满意的。”

  稿子写完了,编辑的工作其实才正式开始——进入紧张的编校环节。一本书要经过三审三校,以及封面内文设计等流程才能与读者见面。总编辑刘立平对内容亲自把关,反复打磨,确保各篇章文字精准到位。

  此外,该书作为山西教育出版社重点项目,社长李飞统筹指导,指定由著名装帧设计师王春声担纲总体设计,力求把该书打造成一本设计新颖、独具魅力、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艺术精品。“封面上‘冰雪中国’4个书法字体,采用了烫白的工艺,感觉就像冰刀划过留下的划痕一样。”崔璨说,“内文设计也下了一番功夫,书中还收入许多珍贵的老照片,等读者们看到这本书时会感到惊喜的。”崔璨说。

  据了解,《冰雪中国》全书约30万字,目前正在加紧印制中,预计在冬奥会开幕前与读者见面。

  近年来,山西省冰雪运动中心先后推荐了50余人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及北京奥组委组织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国内技术官员(NTO)的选拔,最终山西有十余人入选——

  冬奥会NTO:(高山滑雪)王重言;(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范锐谦、范悦、刘宏伟、韩嘉树、刘璐、张镇玺、张彬;(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张晓蕊、郝亮、陈淑宁;(越野滑雪)赵建峰;(冬季两项)耿京龙。

  他们是山西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他们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有一个统一的身份——NTO(国内技术官员)!

  冬奥会在家门口第一次举办,让大众对很多原本并不熟悉的冰雪项目有了认知,同样,原本把滑雪当成业余爱好的这群人也从未想过,有一天,这个兴趣可以让自己走进一场奥运会,距离全球瞩目的国际赛场如此之近。

  1月21日,他们收拾行囊抵达各自服务的赛场,提前为冬奥会做好准备。近日,记者走近他们,记录他们的冰雪故事和冬奥缘分。

  对参与冬奥会已经不抱希望的范锐谦,两个多月前突然收到审核通过的通知,他确认自己真的被选上的一个细节是——“拉进群里”9游会!

  90年的范锐谦,在美国读研学的是环境水资源专业,回国后进了水利部门,目前就职于山西汾河流域管理有限公司,太原汾河三期下游一个13.5公里的河道,就是他在现场负责,包括河床整治、景观绿化等。

  水利工作者、冬奥会裁判,在这两个完全不相关的身份下,范锐谦成为NTO的故事让人好奇。

  “和滑雪的缘分,从上大学开始的,那时候只是把它作为冬季喜欢的一个运动。真正爱上滑雪,是在出国以后。”

  在美国读研的时候,范锐谦遇到和自己一样喜欢滑雪的朋友,加上那时候国外雪场资源丰富、服务成熟,他们经常到周边去滑雪。随着滑雪技术的提升,范锐谦开启了在美国各地“刷雪场”的模式:滑雪世界杯主办地Killington滑雪场,宾夕法尼亚州的Liberty Mountain滑雪场……挑战不同坡度的雪道,往前进阶。

  回国后,范锐谦依旧关注滑雪圈动态。得知冬奥会招募NTO,他报名参加了培训和考核。经过几轮培训、考核、面试后,范锐谦最终等到了这个机会,他被分在张家口赛区的单板平行大回转项目。原本他想借着冬奥会,去看自己最爱的自由式滑雪比赛,但随着冬奥会一天天临近,他现在只有一个想法——服务好冬奥会,积累一些经验,以后为服务省运会等贡献力量。

  在山西NTO团队里,晋中学院体育系的体育老师、副教授郝亮,是把冬奥会NTO这个身份“吃得最透”的人。冬奥会期间,他是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的NTO,全程在张家口赛区。

  “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一共137位NTO参加冬奥会赛事服务,6位是打分裁判员,其他人会在不同的岗位做一些赛事的技术支撑,有竞赛办公室、运动员区、出发区、助滑道、着陆坡、缓冲区、颁奖器材检测。”郝亮说,他被分到了竞赛办公室,相当于一个核心区,所有信息都从这个办公室获取,包括运动员赛后成绩的审核、公布等。

  能分到如此重要的岗位,郝亮也经历了“培训+考核+测试”的全流程“拼杀”!

  “入选NTO,经历了3年6期的培训,相当于一个进阶的过程。”郝亮说,培训课上,会有国际雪联的TD(技术代表)给大家全英文授课,每一期都会进行英文考核,很严格。培训期间,郝亮还拿到了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的国家级裁判员等级证书。去年11月,他参加了国际雪联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洲际杯比赛的“实战”,这其实是一次“定岗”测试。

  “这次测试后,淘汰了一部分NTO,也补充了一些。”郝亮说,这是一次令人感到紧张的实战,他所在的竞赛办公室就有人被淘汰,因为跟不上赛事的节奏等原因。而通过这次洲际杯比赛的实战练习,郝亮发现,自己所在的竞赛办公室,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地方。“每天早上5:30起床,达到后,把所有赛事信息准备好……”

  教师职业的严谨、系统和计划性,都能在郝亮身上体现出来。他在高校的教学中,既承担田径、网球、飞盘等术科课程的教学任务,也承担体育社会学、奥林匹克运动、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等理论课程的讲授。谈到自己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就读的首都体育学院,郝亮言语中带着兴奋:“我们学院的气膜滑冰馆,有两个奥林匹克标准级冰球场,也是北京首个装配式直冷冰场。”

  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天之际,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在首都体育学院正式挂牌,未来将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郝亮在这所学校读研究生时学的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专业体育社会学方向,“就是研究体育社会现象,比如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传承。”

  “首先,通过进修和培训,了解了冰雪项目的发展,技术规范、竞赛规则,竞赛组织管理,也想给咱山西的冰雪运动贡献点力量;其次,希望能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这种教育文化传递给省内青少年,冬奥会的遗产,更多的是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学习,包括体教融合背景下冰雪项目进校园。”

  郝亮说,后奥运时期,更多是实践,希望山西的冰雪市场通过三五年的培育可以发展起来。

  所有NTO几乎都经历了三年这个有点漫长的等待期,这段日子盛满了也沉淀了他们对冬奥会的所有期待。山西大学的老师赵建峰,是山西唯一一个参与越野滑雪项目的NTO,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起伏——

  “刚参加培训的时候,满怀期待;中间慢慢的有点淡化,趋于平静;现在临近,冬奥会的氛围越来越浓,我的心情也是越来越激动。”21日是报到的日子,与当天早上从太原出发的其他人不同,赵建峰提前一天就赶到北京,“我想早点去领证件和装备!”

  赵建峰是山西大学的老师,他带过篮球、游泳、橄榄球课,带校队参加过大学生龙舟比赛、桥牌比赛等,二青会期间他还兼了两年赛事场馆主任,之后又回到教师岗位。他以多种方式参与到体育的各个领域中。

  无论是作为山西大学的老师,还是山西省学生体育协会的成员,赵建峰在近几年一直关注、组织并参与着青少年冰雪运动:2018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山西站)旱地滑雪夏令营,2019年山西省青少年旱地滑雪夏令营,2020年山西省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越野滑雪(滑轮)夏令营……

  生活中的赵建峰也是一名滑雪爱好者,在这方面,他跟孩子一直“同步”。以前他经常带孩子到九龙滑雪场滑雪,2015年陪孩子去美国学习,他专门给孩子报了滑雪班,孩子学单板,他就滑双板。“国外滑雪已经比较系统化,从一级开始定级,孩子当时学到五级,教练指导的时候,我也在学习。”

  回国后,赵建峰对滑雪相关的活动非常关注,积极参与和组织本地青少年滑雪活动的同时,他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冬奥会招募NTO,我报了越野滑雪。”2019年年底,赵建峰去哈尔滨亚布力雪场进行现场的培训,总共经历了三轮培训和考核。11月,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正式下文的通知里,赵建峰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出发前两个月,他做了三点准备——一是,复习培训过的内容;二是,通过各种平台进一步了解越野滑雪项目的知识和最新报道;三是,看越野滑雪比赛。

  与很多喜欢滑雪的人的故事的开端不同,刘宏伟的冰雪缘分,始于一次司法考试的落选。

  “有一年网上说,当年是司法考试非法律本科报考的最后一年,我就好好准备了一年,结果没考过,就去滑雪放松心情。”

  那时候,李宁滑雪场刚开,刘宏伟的那个冬天都是在雪场度过的,他每天重复着一件事:滑雪!雪季快要结束时,他在雪场认识了滑雪俱乐部负责人范悦,正巧那时候范悦在大同的店要开,缺教练,刘宏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从此开始了滑雪教练的生涯。

  “我们一直在做4-16岁年龄段的滑雪培训,推动冰雪事业的发展,从少年开始,这对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青会冬季项目比赛的场地在大同,赛前,主办方组织了一个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的培训,当时在大同的刘宏伟也报名参加了,虽然最终无缘以裁判身份走进赛场,但在这次培训中,他收获了很多。

  2019年,他又报名参加了冬奥会NTO的选拔和培训,这次终于如愿。这个少儿培训教练,跟自己的学生一样,一直在不断前行中成长。

  “我们‘平大团队’接近140人,这么多人如何系统地管理,协同工作,保障赛事流畅,比较有挑战性。我来冬奥会服务,也来冬奥会学习。”太原市冰雪运动协会秘书长范悦说。在北京冬奥会上,他是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NTO,具体岗位是旗门裁判。

  旗门裁判,要在雪道上目不转睛地盯着运动员从旗门疾驰而过,他们一方面在线路上观察运动员是否犯规,另一方面要及时清理雪道上被雪板滑出的沟壑或快速修理被撞歪的旗门杆。范悦是旗门裁判组长,负责一个小组人员的工作安排。

  从最初NTO培训、考核到如今等待上岗,范悦说自己能参加冬奥会,离不开 2019年在二青会的历练。“此前,国内赛事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的裁判,通常都是高山滑雪兼项的裁判,从二青会开始,这个项目有了自己的裁判团队。”范悦说。

  二青会该项目的裁判,经过理论培训、雪上培训等考核,100余名报名者中仅留下了十几人,范悦是其中之一。2019年二青会上,范悦作为新人裁判,跟随该项目的竞赛长李宏权收获了很多,“李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不光是技术、能力方面的提升,还有大赛意识和经验的引领,让我从一个滑雪爱好者成长为一名滑雪裁判。”

  此后,范悦除了继续他的少儿滑雪培训工作,也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山西冰雪运动的发展中。“我们俱乐部与太原市第二少年运动学校合作,为太原市单板滑雪队培养、输送人才。2022年省运会,范悦将担任单板滑雪和高山滑雪项目的竞赛长……

  “成为竞赛长需要考虑更多,如前期跟各方面对接、裁判团队协调管理、竞赛流程的把控等,这些都需要有大赛经验。”范悦说,这次参加冬奥会,就是来学习的,将来为省里扩充冰雪运动人才储备等方面助力。

  出征前,参加冬奥会的山西NTO收到了山西省冰雪运动中心主任黄海宏的嘱托——

  “代表山西即将参加北京冬奥会的各位技术官员(裁判):能参与北京冬奥会,既是你们努力的结果,也是山西冰雪的荣耀!在此,我代表省冰雪中心为你们点赞。希望大家珍惜机会,提升自己,不辱使命,并做好防疫,圆满完成好冬奥任务,平安归来!”

  在备战冬奥会的过程中,一批自主创新的科技产品也融入到冰雪项目中,打造训赛新环境,助力运动员突破极限。

  “我的工作属于冬奥会的前期服务,主要服务运动队,目的是为了帮助运动员提升自己,在冬奥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26岁的太原女孩姚毓涵,是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奥运会备战办公室科技组的项目助理,在过去的一年里,她和自己的同事、同行一直在跟时间赛跑!

  “做项目管理,对时间把控非常严格:最初是按月规划,然后按周来计算,后期按天推进,临近就是按小时来运转了。”

  身为这个科技团队的一员,姚毓涵接触到了很多中国自主创新的冰雪科技备战冬奥会的成果,无人机、高温造雪机、合肥风洞、数据库……

  曾经职业运动员的经历,让姚毓涵感慨:“冬季项目起步晚,很多科技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希望能给运动员的训练带来提升。”

  从艺术体操运动员,到在互联网短暂停留,之后出国读研,再以科技项目管理身份重新回到体育领域助力冬奥会。姚毓涵说:“有一种情怀是别的专业、领域永远给不了我的。”

  从4岁开始学习艺术体操,到10岁正式进入山西省队走上职业路,姚毓涵用了13年时间,在一个领域不断地攻克、进取。2012年,她收获了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单项第三名;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后,刚刚过完17岁生日的她选择退役。

  “我不是因为年龄太大或者伤病而退役,不是因为不爱艺术体操,不是因为太苦太累,只不过,我想换一个环境去奋斗,换一种方式去生活和学习……未来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未知的。”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毕业后,姚毓涵在一家互联网平台实习,负责赛事运营。此后,她又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读研,选择了国际管理专业。“当运动员当久了,总想跳出这个领域去干些其他事情。”

  时间走得很快,又到毕业季的时候,姚毓涵发现,自己一路走来,看的东西多了,接触的东西多了,选择多了,但也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回国之前,她偶然看到体育总局发的招聘,是一个听起来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奥运会备战办公室。曾经有过“蹦床世锦赛志愿者”“世界田径锦标赛志愿者”经历的姚毓涵,动心了。

  回国后,她第一时间去备战办公室面试,在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有人推荐她去国内一家走势正旺的互联网公司任职。姚毓涵知道,是时候需要做出选择了,她没有给自己留退路,选择等待。

  “2020年11月,我收到通知,那一刻很激动,突然有一种实现梦想的感觉。”

  说来也巧,姚毓涵本科毕业时,国家跨界跨项选材队到北京体育大学选拔冰壶人才,姚毓涵身边的朋友参加了,当时的她也有点动心,但因为很多原因,她错过了那次选拔。如今她的工作单位,正是负责那次选拔的组织,“心里有一种感觉,像是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当初想要做的事情上。”

  体育人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它不是简单的成就感的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是一种只有他们自己能感受到的、会让他们释放激情、重燃斗志的东西,一直在默默推动着体育人前行。

  运动员出身的姚毓涵一直很关注,科技助力运动项目后会给运动员带来怎样的提升。

  借助冬奥会,运动队正越来越多地将高科技手段纳入到训练体系,好让有望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达到并保持全年最佳运动水平。就职于科技组,姚毓涵的主要工作就是分别跟研发团队和运动队对接,起到桥梁的作用。

  无人机?在很多人印象里就是“会飞的照相机”,经常用于航拍,还有农业作业。而在科学备赛的当下,无人机正在体育领域大有作为。

  姚毓涵对接的研发团队通过对体育项目的研究,针对越野滑雪项目无法在地面牵引获得加速的高速训练,研发出中国首款拖拽式六旋翼无人机。该“无人机助力加速系统”,可以帮助越野滑雪运动员进行弯道高速训练等。

  因为是国内首个,针对出现的问题,很多人都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摸索。研发的半年时间里,除了攻克很多类似“让无人机具备大载重”等难题外,让研发团队对冬季项目一一了解,是首要功课。

  “做一个科技项目,前期是收集数据。我们需要把所有雪上项目的种类9游会、特点等了解清楚,然后再帮助科研团队了解这些项目,最终选出与科技产品结合最好的项目。”姚毓涵以无人机为例,很多雪上项目是无法与之匹配的,如空中技巧项目因为有翻腾动作,使用无人机拖拽,会遇到人与绳缠在一起的麻烦。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分析后发现,越野滑雪很适用。“越野滑雪的地形相对复杂,在高速训练的时候,运动员没法练习姿态。无人机不受地形的困扰,可以拖拽运动员在高速运转下完成训练。”

  与研发团队达成一致后,接下来就需要跟运动队对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在不影响队伍正常训练的前提下,项目管理者与研发团队经常奔赴承德坝上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那个被姚毓涵简称为“坝上”的地方,没有公共交通工具可以乘坐。常常,研发团队从西安开车三天两夜才能到达,姚毓涵所在的项目管理团队从北京出发,开车七八个小时直奔目的地。“因为队伍在训练,对防疫要求和管控很严格,我们在路上基本上都是不吃不喝,一路开到坝上。”

  经过前期一系列繁琐过程,产品出来后还需要进队测试,再将运动队的反馈传给研发团队,这是一个反复的迭代过程。有时候科研产品做出来,运动队的训练水平已经提升,科研团队需要一直“跑”在运动队的前面。

  相比“无人机”项目的争分夺秒,“数据库”项目可以用“鸡蛋里挑骨头”来形容,可谓精益求精。姚毓涵参与了“数据库”项目的第二期,一直到该项目结项。

  数据库,简单解释就是“管理数据的仓库”,用在体育领域主要做什么呢?姚毓涵举例说,以前查阅一个运动员的资料,需要线下excel文件处理,然后打印出来,比较繁琐。如今有了包括运动员训练、比赛、康复等全过程的数据库体系,实现了智能化录入、采集、精准分析、精准预测等功能,“不仅可以快速一览运动员各方面信息,还可以同时对比不同运动员的数据。”

  姚毓涵说,数据库最重要的就是用户的使用感和体验感。曾是运动员的她,在这个项目中常常做的就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运动员需要看什么?教练员需要评估什么?系统里的分支、类别是否合理?雷达图中的数据是否应该用颜分?

  跟数据打交道,是一个枯燥、繁琐且相当“费眼力”的工作,姚毓涵面对的科研团队也都是非常直接的“钢铁软件男”。“他们对运动基本不了解,我需要从中发现bug,再反馈回去进行修复,有时候一天要反复查看五六次,把自己当做一个输入者,来体验数据库。”

  有时候,姚毓涵还会充当翻译,比如一些国际比赛的积分赛都是英文报告,她需要跟软件科研团队讲解赛制和专业术语,让大家按照标准去完善数据库。

  “无人机”和“数据库”项目的结项,让姚毓涵长舒了一口气,折磨了她很久的工作终于结束了,但回头想想,成就感油然而生。除了这两个项目,还有可以常年训练的“坝上雪廊高温造雪机”,可以模拟比赛真实场景的国际一流公共安全实验室——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风洞”)……

  面对创造者和使用者,他们是桥梁,连接科研团队和运动队;相比志愿者,他们的工作更像是幕后,往往不为人知,在多次迭代中不断精进与传输。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些擅长外语、擅长交流的青年志愿者,被誉为“鸟巢一代”。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些志愿者将化身“冰新一代”亮相,让国际社会看到富有热情、尊重规则、充满人文情怀的新一代中国青年。

  1月22日,北京体育大学志愿者出征仪式举行,该校480余名志愿者正式踏上了冬奥志愿服务的征程。在这个庞大的团队中,山西籍志愿者24人、演员22人,他们来自太原、运城、晋城……他们中有冬奥会开幕式演员、冬残奥会闭幕式演员,体育专业志愿者、颁奖礼仪志愿者、对外联络志愿者等,未来两个月,他们将在不同岗位提供志愿服务。

  “站在上面准备往下走,我听见音乐响起,那一刻突然就觉得很感动,以祖国为荣。”

  1月22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举行了全要素全流程彩排,北京体育大学大一新生、太原姑娘张彤玉,是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演员。她一直有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是从去年10月排练至今来自竞争的挑战和压力。

  回想参与冬奥会的初衷,大一新生张彤玉直言,最开始就是想丰富一下阅历,挑战这个难得的机会。身高1米7、出生于太原的张彤玉,曾就读山西省实验中学,是一名舞蹈艺术生,去年顺利考上北京体育大学舞蹈科学专业。

  “以前参加活动都跟着舞蹈校队一起演出,这是第一次自己出去挑战。”最初是校内选拔,张彤玉和40多个校友顺利闯关。“我以为这就可以了,结果去参加排练发现,一共有近400个来自不同学校的竞争对手!”

  在参与冬奥会开幕式排练的日子里,张彤玉也打过退堂鼓,“那些比我大的姐姐经验丰富,她们安慰我、鼓励我,让我继续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张彤玉感觉自己变坚强了,变自信了,也交到了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好朋友。

  过去的4个月,让张彤玉感到最辛苦的是,每次练习微笑直到把脸笑抽筋……谈到对开幕式的期待,张彤玉不假思索地说:“作为一名演职人员,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为母校和家乡添彩,为伟大的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用中国大学生的形象去自信地面对世界。”

  北体大学生会主席景轼炜,也是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演员。景轼炜说,最初的校内选拔,就有500多人竞争自己现在的岗位,选拔后剩下100多人,现在只有70多人。

  学舞蹈、做动作、这些对于从小在体育领域全面发展的景轼炜来说,并不难。家在太原的景轼炜出身于体育世家,在师院附中上初中时就随校篮球队拿到省运会第四、市运会第三的好成绩。上了高中,景轼炜发现自己“不长个了”,改练标枪、橄榄球,后来进了省橄榄球队,最终考入北京体育大学。

  今年大三的景轼炜,此前有过丰富的志愿者经历。他曾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伟大征程》文艺演出中担任志愿者,而他的第一次志愿者经历,是服务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作为医疗救护志愿者他专门考了急救证。谈起这段经历,景轼炜说,第一次当志愿者的感觉就是新鲜,但随着马拉松选手在比赛途中向他求助,他为伤者喷药、处理伤口,原本的新鲜感变成了被需要感,“让我更加觉得志愿者这个工作非常有价值”。

  于是,当冬奥会志愿者报名启动后,景轼炜开启了“全面撒网”模式:志愿者、演员两个岗位都报,社会报名和学校报名同时参加。

  “作为一名体育生,奥运会是我们心中最大的舞台,冬奥会就在家门口举办,我不想错过,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为此努力。”景轼炜说,自己很幸运,有学校给的机会,能够参加这场具有时代意义的盛会,“要用我们的阳光、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

  “冬奥会上,我的岗位是代表团陪同助理,从运动员到冬奥村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服务,需要跟很多部门协调。”志愿者曲正阳说。

  与很多“体育生”志愿者不同,家在运城盐湖区的曲正阳以文科生身份考上北京体育大学国际体育组织学院的英语专业。“不同于其他大学的英语课,我们的教材是体育英语。”曲正阳今年大四,保研到厦门大学学习口译。

  大二的时候,曲正阳所在的学院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横向课题《科技服务冬奥:信息分析及语言服务》子项《冬奥动态》刊物的英语编译工作,曲正阳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关于冬季体育项目的信息,这让她也很想切实体验一下冬奥会的赛场。

  让曲正阳印象深刻的是,在冬奥会志愿者面试现场考官问她的一个问题:如果说代表团里一位运动员不喜欢食堂今天提供的菜,你怎么协调?曲正阳说,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运动员感受到北京冬奥会是一个非常包容、非常热情的大家庭,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想让他们在北京度过一个非常舒心的20天。

  经过培训,曲正阳更进一步意识到冬奥会志愿者最高的目标和宗旨,“就是要为参与者提供最好的服务”。曲正阳所在的代表团陪同助理岗位,是一个协同性非常强的岗位,需要跟所有部门打交道,“所以必须把工作流程全部牢记于心。事先准备好突发情况的预案,知道出了问题联系谁,确保相关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曲正阳说,通过参与冬奥会志愿者服务,收获最多的是责任心和担当意识。

  茹雅诗是冬奥会体育专业志愿者,岗位是首都体育馆内花样滑冰等分席。等分席,就是完赛后运动员等分数的区域,比分排名前三的运动员会从等分席再进入候分室。茹雅诗说,他们主要服务的对象是运动员以及技术官员。

  高中就读于阳城一中的茹雅诗,如今是北体大休闲体育专业大四的学生,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的她,对冬奥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因为喜欢花样滑冰,茹雅诗选择了这个项目的志愿者。面试时,她被问到一些跟花样滑冰相关的内容,“我的专业课学过滑冰,了解过花滑项目。”

  即便如此,茹雅诗还是遇到了难题——英语口语。她感觉在英语面试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全部表达出来。那时候,茹雅诗正在准备英语6级考试,冬奥会志愿者这个身份成为她的动力,她加强英语学习,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去年11月25日,经历半年的努力,茹雅诗终于收到了北京奥组委发的录用通知邮件。

  其实早在报名冬奥会志愿者之前,茹雅诗有过多次志愿服务的经历:“国庆70周年阅兵”,她当时在“青春万岁”群众方阵里;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伟大征程》文艺演出中担任志愿者……

  “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对自己能力是一个提升,也能认识更优秀的小伙伴,传播正能量。我们现在生逢其时,但也使命在肩。我期待可以用专业的服务,为冬奥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王一凡此次在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岗位是张家口颁奖广场的颁奖礼仪。这个岗位具体细化出三个位置:运动员引领,托盘员,嘉宾引领。“这三个位置是可以流动的,因此每个站位的礼仪都要学,也方便应急。”

  颁奖礼仪,不仅对指路、手势、仪态、坐姿等方面有要求,对妆容也有规范。王一凡之前也是化妆的菜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现在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妆容风格,“因为全程戴口罩,主要是眼妆部分”。服装方面,官方此前公布了“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和“唐花飞雪”三套颁奖礼仪服装,王一凡还跟其他志愿者讨论过可抗寒-30℃的礼仪服。

  “我们的服装除了防寒保暖,设计也很独特,帽子、领口和袖口都有一圈白毛边,与冰雪呼应。袖子和裙摆处是剪纸风格的各式雪花造型,凸显中国文化特色。感觉穿上以后,挺有归属感的。”

  山西人都恋家。家在运城的王一凡,此前就读康杰中学,在北体大读马克思理论专业,既不是体育生、也不是艺术生的她,报名志愿者的时候曾打了退堂鼓,最后在团支书的鼓励下,参加了线上线下的选拔和面试。最终,凭借13年民族舞功底和北体大礼仪社的社团经验,王一凡顺利通过。

  成为冬奥会的志愿者,让王一凡收获和成长了很多。大半年没有回家的这个山西姑娘,在一次次选拔和培训的过程中收获坚强和友情,同时对志愿服务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有大局观,不图回报。因热爱而奉献,因努力而收获。”